2012.11.17
感謝台灣部落客社群的邀請,讓我有機會也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這幾年來經營企業部落格的心路歷程。
如果說個人部落格展現的是部落客的氣質,企業部落格該表達的就是企業文化與精神,但說來容易,真的要執行時,又該如何將虛無飄渺的精神轉化為內容呢?
而且還要能有企業文化印象的一致性?
甚至必須讓傳統產業的公司管理單位審視這個新型的平台人力投資時,不能產生過於偏見的心態,且還要能放心開放這種新公開的溝通平台呢?
最重要的是部落格平台幾乎等同於廣告媒體的角色扮演,而屬於大量內容的產出與撰寫還必須保有企業文化印象的一致性,更是不容許踰越的課題,所以要征服的挑戰幾乎是千山萬水般路遙。
以下的故事分享,只代表我個人一路摸索過來的經驗,從大量的書本學習,跟網路行銷先進們拜師,連結自己和潛在消費者的關係後,跌跌撞撞走來的『小編觀點』,希望透過交流,更為細緻化自己在企業社群經營的藝術。
從旅遊編輯、廣告文案到後來的網站企劃/行銷與會員經營等工作內容調整,讓我有更多機會可以在第一線了解貴賓的需求,可以應用在之後的社群經營上。
而一般的『雜工』或『小編』都比較負面思考或沒有個人特色,儘管企業部落格的經營該以企業文化為主,但在個人自稱上,還是比較喜歡可以連結和任意形塑的迴紋針,而多工緩衝就是工作型態的正向思考。
請把自己當成李大仁,好好經營你的程又菁(網友)
在知道自己有機會經營企業部落格時,內心一陣狂喜,大喊:太好了,我終於可以跟知名旅遊部落客一樣,有機會出國旅遊後,回來寫遊記分享,不但光明正大免費出國玩,還不用每天都在辦公室裡,當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秀。
不過隨著討論和研究愈多,逐漸釐清企業部落格和我想像中美美的小編可以外出旅遊後,寫下精采又豐富的遊記的工作內容是完全不同的發展。
如果說個人部落格展現的是部落客的氣質,企業部落格該表達的就是企業文化與精神,但說來容易,真的要執行時,又該如何將虛無飄渺的精神轉化為內容呢?
永遠的15票對16票,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角度和立場不同,結果就是如此。
部落格平台幾乎等同於廣告媒體的角色扮演,而屬於大量內容的產出與撰寫還必須保有企業文化印象的一致性,更是不容許踰越的課題,所以要征服的挑戰是山高水遠,更須讓傳統的公司管理單位審視這個新型的平台人力投資時不帶框架地放手,讓我在有限權限下,做開放經營的測試,所以確認我們彼此對於企業部落格的經營認知有共同的目標,而且說半天不如直接動手做,當所有主管都親自申請一個部落格帳號實際動手做了解部落格這平台的特性更對日後的經營討論有更大的幫助。
而統一對外的部落格平台則是提供網站資訊不足或希望特別強調的產品特色,讓網友透過部落格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為了要加強品牌精神的理念文案,也會去分析一些知名精品品牌如何描述他們的產品精神內容,或者是參考一些獨特的品牌企業的廣告操作,轉化為我們企業適用的方式做內容經營。
才逐漸領悟原來企業部落格小編的工作是千山萬水。
內部經營的共識有了,部落格的基本內容有了,才發現陣痛期開始,企業部落格的績效衡量比起人氣來講,更重要的是『轉換』,能從官方部落格轉換多少人到官網,其中又有多少人願意報名,甚至有多少互動的業務需求留言,都成為工作面臨的課題。
網路競爭的對手不只是同產業的部落格,而是所有可能相關性的網站或部落格都會是跟你爭起搜尋排名的對手,所以要被廣大的網友看見,甚至能引導網友到官網,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需要自己產品的潛在需求者。
個人部落格最重要的是人氣與流量,流量愈高,表示愈有成效;然而轉到企業部落格角度,當企業是以營利行為考慮時,衡量企業部落格的經營績效就不大同,流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人力與資源投入後,能引入多少潛在消費者?
一步一腳印的練功期
在當時部落格和網站林立的情況下,如果是較晚起步的企業部落格幾乎失去佔有流量和搜尋結果之利的先機;而又在零預算和一人經營的情境中,只能以後天努力來回天,所以當時幾乎市面上所有探討網路搜尋/部落格行銷的書都被囊括研讀,甚至也到處上課學習,透過學習理論結合現實情況,將早期的部落格經營當成是商品廣告的延伸。
這兩年的瘋狂練功期,不只讓我學會網站架構與實際應用廣告規劃技巧,更因為需要了解『轉換』報表研讀,所以學習如何將GA放進網站中,透過報表分析、關鍵字搜尋、網頁停留/離開時間,和哪裡是被導入最多的網頁等等資訊轉換,研判哪類型的文章比較容易被搜尋和引起下一步的動作,逐步調整部落格內容能符合潛在消費者預期,能以精準的需求,讓優異的產品被潛在消費者找到。
不但透過部落格平台本身提供了RSS、加入好友等功能,可以讓網友決定是否從被動轉為主動接收訊息外;也會在文章的編排上,從標題要淺白口語到文章內容分段都儘量能跟網站產品特色相輔相成,並且不放過任何可以從部落格連結到商品網址的部份。
這時候相當推崇霹靂布袋戲在經營粉絲和轉換消費的技巧,所以當時除了各大網路行銷相關教學網站外,最常流連的就是霹靂布袋戲的系列網站。
走火入魔求更多
這段努力練功的時期,雖然一步一腳印經營部落格,但因為過度走火入魔在部落格和網路行銷與SEO技巧,而讓部落格逐漸以”轉換”為主,減少企業服務的置入文。
然而,還是多少感覺到似乎缺少了某個領域的輔助,直到FB粉絲專頁在台灣興起熱潮,而公司也因為部落格經營績效尚可,無痛擁抱粉絲專頁後,才找到最後一塊關於速度的拼圖。
擁抱粉絲‧擁抱品牌
決定將粉絲專頁納入社群經營的工作內容後,發現自己離想像中的旅遊小編愈來愈遠。
在企業品牌的光環下,商品廣告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簡化自己的工作和善用不同平台間的特性將部落格經營做好。
如何找出平台所接觸的潛在消費者需求,並能適時提供相關內容轉化為對產品消費的動作就是一門需要觀察與測試的挑戰。
粉絲專頁的特性是可以迅速且即時地將訊息傳遞給粉絲,而旅遊風景的圖片搭配產品特色或簡單的意境能引起點閱更多的動作,但因為訊息累積速度很快,所以不易讓網友找到非當日的資訊;然而旅遊商品的銷售和我們想像中不同的是,並不會有人每天都盯著網站或平台看,大多是有需求的時候才會點入了解,因此透過部落格或官網的適時串連就相當重要,也是能增加搜尋能見度的方式,所以同樣的產品銷售,會依照不同的平台,打造<FB即時>/<部落格保久>/<官網產品特色銷售>的訊息製作特色。
透過更多的互動和接觸,愈來愈能調整文章內容為整套設計好的廣告企劃劇本,將部落格-臉書-官網產品形成緊密的連結,無縫接軌,而且粉絲專頁的訊息需要精簡與能引起注目,所以搭配即時的旅遊照片對產品的宣傳更是加分效果,也圓滿了過去無法讓訊息速度化的遺憾。
這時候我最常鑽研與學習的就是Google或FB的EVENT網站串連技巧和大眾流行文化尤其是外國影集電影宣傳的鋪梗。
不論哪種的技巧串連或是技術銜接,到最後還是會發現,好的產品與內容才能吸引更多口碑推廣,所以產品X內容與人的整合策略很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能貼近使用者的感受與為他們設想。
所以,素材的準備和內容呈現的要點:在於讓使用者不只能搜尋到我們的產品,還要能率先找到使用者還沒發現的部份,以簡單又好懂的方式,透過部落格/臉書補強網站訊息過多的不足,然後,在傳遞訊息的同時,也轉化網友為產品消費者。例如將生活議題和產品特色結合,思考整合性策略布局;更要重新定義與思考開放平台的需求,社群經營客服重點不再只是單方面提供產品訊息,還需要能將旅遊諮詢轉為消費需求
.
故事的結局是主角的心理轉變讓生活有幸福快樂的結局
部落格經營的重點一直都是在人,而不是哪個平台的技術炫耀。
整合性策略布局是透過長期的觀察與互動後,才能為自己的部落格平台找出生存之道。
歡迎點入公開版,抓取重點說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