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60_Robert Couse-Baker  

去年換了新手機後,發現更新的手機系統和 Google Now 即時資訊愈來愈貼心,會透過平台訊息,主動推薦我一些可能感興趣的新聞和慣常瀏覽的媒體平台;如同,最常被使用的社群媒體~臉書也會因應互動程度的多寡,決定你在自己的動態牆上看到哪些朋友訊息一般。其實,如此主動貼心服務技術若用在『搜尋引擎結果呈現』,或是,『購買商品時的類似產品需求推薦』倒也無妨,可,若被應用在希望能透過『不同朋友或媒介平台廣泛地吸收不同的資料或新聞』的前提,不受限於永遠只想知道自己感興趣或常互動的朋友訊息時,多少產生了些許困擾。

所以,為了不要讓手機或臉書永遠只有先想到自己的前提下,決定先從每天都會開啟的臉書下手調整,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調整自己與臉書朋友和粉絲專業互動程度,儘管未能百分百滿意,但,至少現在動態牆上出現的朋友資訊,已經屬於較為陌生或不常相見的臉友們,而,這群朋友更是非常習慣分享各類訊息與觀點,透過他們所分享的連結,也逐漸打破自己幾乎被平台機制所篩選的訊息呈現。

最近幾周更有趣的發現,最常帶給我新觀點與不同角度資料來源的朋友群,其實很多只是2012年的第一屆台灣部落客讚出來活動上,略微聊聊,然後,加入臉書帳號彼此追蹤狀態者。

當時,因自己是屬於企業裡的小編,受邀成為講師,在台上和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部落客們,分享關於企業裡社群經營的想法,所以結識的部落客們,多半也是跟我差不多同為企業裡的小編或需要經營企業社群媒體者。

三年過去了,其實很多人都已經不在當時的崗位上,甚至,其中幾位比較年輕的朋友更選擇出國生活或唸書,把握30歲前的打工度假年齡限制,追求不一樣的生活。經過大半年的特意篩選,自己的臉書牆資料和訊息也逐漸出現「離職後的企業小編們海外觀察日記」。

為何特別提這樣的身份識別呢?理由很簡單。能寫部落客的人,文筆造詣應該都在相當水準之上,所以不論是個人部落客或需要成為企業對外代言人的小編也是一樣,基本的文字撰寫、網路文章的行銷操作,甚至,如何吸引粉絲來觀看部落格的策略相差無幾,唯獨最大的差異在於撰文者能否允許『擁有自我的風格呈現』或『需要呈現企業形象』。

假如是個人部落客,能用自己的語氣寫文,經營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寫屬於自己的觀點,展現自我。
而,如果是受過訓練或企業公關文化薰陶的小編,需要培養一種視野轉換的能力,用『不屬於自己口吻』撰寫企業部落格文或社群經營;於是,這群小編得先放棄一部分的自我,要能允許觀點融合與相對開放的態度,收納生活觀察,以便替企業品牌代言,展現屬於企業的風格文章。記得當年也曾提過:小編很命苦,不但要寫部落格,經營臉書,做網路行銷操作,而且還不能用自己的語氣說話,需要先以把企業價值放在自我風格前。

更棒的是,這群朋友多半是主動利用假日參加一個付費活動,提昇自我工作技能,主動性更比一般只是工蜂的小編高:所以,當這群主動性高,又習慣性以開放心態,接納不同觀點的小編們離職後,透過臉書分享的海外生活觀點,自然相對非常吸引我。

雖然,我們彼此不熟悉,但透過臉書動態能看見一個個跨文化的體驗與角度,實在有趣;非常謝謝你們獨特有趣的分享,也非常謝謝當時邀請我的主辦單位意外開啟不同的視野。
原來,從哪個平台看到資訊一直都不該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接收資訊的心態與開放度有多少。

您若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您的想法。
小提醒: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且須註明「來自玩轉世界的數位人類學家」的作者 Phoebe,及附上本文連結:從哪個平台接收資訊不是問題,問題在接收資訊的開放度多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觀點 風格 媒體
    全站熱搜

    Phoebei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