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喜歡Google設計Event網站的脈絡和進化,尤其往往保持簡單卻不隨便的設計,總是驚嘆於魔鬼真的都不簡單;畢竟網路世界的資訊多到爆炸,其實不會有太多人有興趣逐一瀏覽各活動頁面資訊或弄清楚網站設計的目的為何,而Google在這幾年的活動網站進化更是在有限的內容中,精準描述或表達網站建置目的的設計進一步促使<轉換>的脈絡更深受我讚嘆。 

今天透過朋友分享而看到Google要求世界網友支持網路開放與自由的Take action網站。
 

簡單說明這個網站是Google希望串連全世界支持『資訊開放』與『言論自由』的網友能在這網站簽署發聲,表達網民們對12月3日即將舉行的閉門會議表達抗議。網站用意很簡單-表達對開放和自由的支持;簽署表格也很簡單,必填欄位資訊和將會如何應用都有說明。

從活動標題-Take Action 到網站中的大聲公和串連等視覺設計和【提交】按鈕的文字都相當統一。


2012-11-23_內容一致性 

如果只是想要求網民做『提交』的動作,整個event網站都埋有表單填寫,而且清楚標示欄位訊息,甚至連很多人都可能懶得想的意見都能透過網站不斷提及且重複的訊息文字就能複製貼上,這段訊息也是活動主要內容。


網站到處都可以填寫表單,確保所有網友都能順利提交連署,保持活動網站的目標轉換一致性,最重要的事情就簡單卻細緻地進行。
2012-11-23_網站到處都可以填寫表單   

網站建立宗旨和原因也可以用做訊息意見使用,所以如果你懶得想,就能直接複製貼上然後送出,因為重點是需要你進行<送出>的動作。而且就算沒有顯眼的"紅色文字"透過主要和次要的視覺區隔,依然能暗示網友訊息文字的重要性。

2012-11-23_網站建立宗旨和原因也可以用做訊息意見使用  
切中提要的文案訊息也是很標準的4W1H格式,將What、why、who、how等用一句話表達

"自由與開放的世界仰賴自由與開放的網路。各國政府都不應該單方面決定網際網路的未來。全球數十億的網路使用者,外加打造及維護網路的專家,都應該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標準的文案鋪陳4w1h   


這個活動網站有兩個讓我眼睛一亮的設計,而且讓我聯想到過去透過網站使用的經驗法則,發現Google站在大多數網友的使用行為做的鋪陳,著實微妙。


第一個進化的設計:當網友填寫資料,送出表單後,會跳出一個完成的畫面,裡面包含的資訊很簡單告訴網友確實完成提交的動作,但又多了一串文案說明引導網友點選,就是大多人可能不會一開始就看的資料--<瞭解網際網路所面臨的威脅>。
雖然這資訊在導引列選單就有出現,但其實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看過就想向世界表達你的心聲,填寫<我支持網路開放與言論自由>的表單,所以在填寫完成後,透過文章排列包裝,讓網友再次意識到我填寫支持是正確的,而且看完了威脅後,會不會下一個動作就是促使網友利用社交分享將這活動網站分享出去呢? 

在沒有獎品的刺激分享的前提下,要讓事件網站發生自主式的串連或分享就只有透過與網友經驗的連結,產生一種"阿~我應該要_________,避免__________"感覺,這種時候就得貼近你的使用者感受,進一步揣摩可能心態下會進行的預期動作,這比用閃來閃去的Flash或顯眼刺眼的色系更讓人容易注視。
 

2012-11-23_Google  

第二個讓我眼睛一亮的網站設計,是在 we are the web的圖表資訊結構。
其實我看不懂裡面很多數據表達的意義,但因透過整體的視覺引導,表達茂盛網路使用大樹是從盤根錯節的開放扎起,很容易就抓到"自由和開放的網路才有機會產生多元化的豐富現在"。這時候,其實數字代表多少意義已經不重要,而是透過這種"全人類共識"的經驗,降低語言的隔閡,讓網友知道網路開放與自由的重要性。

不過有點可惜的部份是we are the web的圖片按鈕視覺做的並沒有很明顯,所以如果沒有特別用滑鼠滑過就不會知道可以點選,而錯失這個網頁資訊。

2012-11-23_we are the web的資訊圖表  

 


最後呼籲一下:
儘管我不認為網路言論的自由可以無限上綱,但我確實支持:各國政府都不應該單方面決定網際網路的未來。

所以如果您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歡迎透過<向世界表達你的心聲>來捍衛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開放與自由。

最後簡單看一下Google提出的<網路將面臨什麼樣的威脅>摘要,下文引用自原始網頁:

網際網路讓每個人都有發言、創作、學習與分享的權利。 它不受任何機構、個人或政府控管。
網際網路自由所受到的打壓日益嚴重。目前有 42 個國家/地區會過濾與審查網路內容。單在過去兩年,各國政府就已頒布 19 項新法律,限制線上言論自由。
12 月3日將舉行閉門會議,對網際網路進行監管。

國際電訊聯盟 (ITU) 將召集各國的監管機構重新商討幾十年前訂定的舊通信條約。
某些國家政府提出的其他建議包括規定使用 YouTube、Facebook 和 Skype 等服務的民眾,必須額外支付費用才能與國外使用者通訊。這將會限制人民對於資訊的取得,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國家。
 

 

arrow
arrow

    Phoebei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