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19139985.jpg

許多人都覺得出過國的人具有國際觀,旅行過世界很多地方的人,更有資格可以大談特談國際觀點,或者,具有某些專業知識或能力者如記者、醫師、律師、教授、設計師等也是國際觀點專家;然後,台灣的一些電視節目或媒體平台陸續出現弔詭的國際觀名嘴,對於一些情勢無限上綱,以致於好像談個出國旅遊、打工度假、外商工作之類的人,就是國際觀點專家,若外語能力較好,更自動成為國際觀權威,可以剪輯一堆其他國家媒體的影片,搭配中文字幕或口白做成名為國際觀點的新聞性深度報導,但事實上,這些事情,卻又缺乏背後的脈絡與多方角度的探討偽文。

當網路讓世界能透過一指傳播資訊到你手上拿著的智慧型裝置時,讓人輕易可獲取來自世界各地訊息後,我總有一個疑惑:『國際觀』到底是什麼?誰能定義這個人具有的「國際觀點」是最正確的呢?
有些人隨口可談英國社會如何,美國矽谷如何,日本工業怎樣,台灣怎樣,中國發展信手拈來,難道這就意味著這種言論具有國際觀嗎? 或,其實這只代表著:這個人只敘述從他個人角度所看見的一角呢?

以管窺天,看的是哪片屬於自己或當地風景呢?
從杯子的不同角度看到的情景是相異的
 
大學求學時,非常幸運有機會能在暑假前往夢想已久的英國遊學一個月。
 
記得年幼青澀時代的自己,懷著好奇、熱情與期待,前往自幼即渴望前往的國家,每當看著傳說中的亞瑟王傳說處,王子與公主的發源地,前往影集與電影時空英豪》(英語:Highlander)的高地,因到達夢寐已久的大英博物館而興奮異常後,卻也不曾預期這一個月的生活體驗,莫名其妙在朋友圈裡,成為異類。儘管這次的旅行,不只印證書上看過的歷史文化風景,更開拓我對生活與環境的不同角度體認,甚至,大學畢業後,也以英國為再就學的選擇之一。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生活體悟是關於只在書上看過,但生活在美麗寶島卻不曾遭遇過的「種族歧視」;幸好,幾次有驚無險的情況下,讓我理解:世界上很多事情的發生就是沒有原因。有人說,「種族歧視」的起因於對不同膚色的人種感到害怕或威脅。但人生中兩次不同留英時間,相差十多年的間隔點,卻都輕易在自己上學途中遭遇,應當也無法能獲得可接受的解釋。儘管無法釋懷因自己的膚色而莫名「被小學生丟石頭」或「被感覺像新納粹的年輕人吐口水辱罵」,但想想至今在世界各地還存在的各種亂象,也依舊無法詮釋為何我們仍無法改變「種族歧視」的現象。
 
儘管發生這樣糟糕的事情,卻又無法抹滅在英國生活期間遇到的許多好人好事;例如當我被欺負時,總是有英國人或中國人會跳出來擋在身前,斥喝著丟石頭或騷擾我的人,試圖不要造成真正的傷害;又例如在腳踝受傷,裹著彈力膠帶一跛一跛的走在路上時,永遠都有很好心的女士或紳士停下車來詢問相載一段,避免腳傷更重;也曾經在冷到不行的湖區,遇到好心的爺爺,知道糊塗的我身上忘記帶錢包,於是從他的店裡端出一杯熱茶請我喝,暖著身子,細心叮囑湖區氣候的多變。
 
假如,我只遇到這些生活體驗的其中一項,就此認定英國充斥著「種族歧視」或「到處是好人」,並且大加撻伐或宣揚,是否容易讓周遭的朋友造成對該國家的錯誤認知或過度想像的美好呢?

 
一花一世界  只成就自己的角度
不同的人到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體驗,會隨著旅客遊玩互動差異,取得不同的結果
突然想到前陣子到上海出差時,前往以互動體驗設計著名的「上海城市規劃館」參觀時發生的例子。
 
「上海城市規劃館」以「城市、人、環境、發展」為主題的展覽設計,呈現過去七百年來的上海發展進程;其中,在居家生活館別裡,館方特別以「二維條碼通行證」的方式,藉由各類虛擬互動模擬工具或展示和參觀者互動。
雖然,館方規劃了建議的行進動線,然而,因參觀者可能沒有留意到有些展示品能以票券進行實體互動,而有些展示品僅需要掃描票券的差異,甚至,有些參觀者並不知道要先取得「二維條碼通行證」才能操作一些比較有趣的虛擬視覺設計,只是繞著動線走一圈離開,所以,一些參觀者對這樓層有不同的感受差異。
 
我從一開始就是針對這層樓進行重點探索,所以幾乎沒有錯過太多的展示品或互動機器,最後,準備在出口進行解讀持有的通關成果時,發現,排在我前面的兩個人因只完成部分設備,無法取得完整解讀,正在討論:為何這個展館獲得遊客高度評價;直到他們看到我的掃描結果後,才發現原來同樣的動線,我們兩組人馬竟然獲得不同的答案;當我利用社群通訊跟好友分享此展館的高度趣味性,也讓對方詫異於彼此的兩極體驗評價,以致他們決定再走回去重新體驗這樓層。
 
想想類似的故事是否也曾經發生在我們周圍呢? 能否類比到我們對所謂「國際觀點」的過度或不足詮釋? 又,更能思考的問題是:真的有正確的國際觀存在嗎?
 
DSC00272再如,有些外國人覺得台灣人友善熱情而且不介意共食,所以和台灣人相處時,多少會有尺度地拿捏相處模式與入境隨俗地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不過,當他們有機會和我一起出門或工作時,往往會詫異於我不喜共食的態度。
 
其實,這也不過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多數的情形不代表著全部人都一樣;逐漸地,從這些外國旅客相處過程裡,讓我知道「體驗當地生活很棒,但你體驗的生活並不代表這國家人民生活的全部,也不該以偏概全一言蔽之」。

每個國家都有好有壞,『人民的生活環境累積的文化』與『文化歷史積累下的生活百態』都不輕易能被二分為一的被分類歸納,而是息息相關;尤其,不管是歐洲或美加,幾乎是國家主義至上的保守發展,很少有像台灣這塊土地,因為被不少國家殖民或統治過,因此相對能輕易接受外來文化,甚至秉持著開放的態度,將其融入到生活裡。
 
不論是否有機會出國旅行,最重要的仍舊是希望:人們能不帶偏見地去看看不同觀點,接收相對陌生的是務,如果有機會能出國旅行,多了解走過的土地曾有哪些故事發生,或許有機會,或許沒機會認識當地人,但請保持一定的包容與尊重,並且萬分小心自己的安全,內化為自己思考養分。
 
各花入各眼 保留詮釋的空間與思考的脈絡彈性 
心有多大眼界就能有多大
前幾天在捷運站聽到一對父子間的閒談,讓我感到非常羨慕與好奇。
 
簡單描述當時的情景,照片中的這位小學生正努力跟父親解釋,關於二次大戰時,波蘭曾經歷過的動盪不安,然後跟著說明,老師補充:為何當時戰爭與難民造成的亂象,形成戰後經濟蕭條與政府治理問題。
 
當小男生在段落敘述中間,產生停頓時,身旁的父親並不曾試圖插手完成未竟的描述,也不會失去耐性地顧左右言他,取而代之地,這位父親利用問句引導小朋友完成未完的敘事;甚至,技巧性地讓小男生發現遺漏的細節或講述中被錯置的國家。
 
經過幾次重新整理與敘述後,這對父子間的相談,不只於歷史講古完即止,而是,把握機會,將過去的歷史情境,延伸到今天歐洲爆發的難民問題,試圖銜接老師的補充,讓小朋友理解,對於歐洲難民的故事,不能只思考其悲慘的遭遇,而是,要更全面地看著:為何歐洲政府對難民的處理態度不同,甚至,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還要找出為何敘利亞產生這些難民的原因。

這是在台灣的一角所發生的小插曲,然而,若以此為前提,武斷地判斷「因說話的是小朋友」或「沒有出過國或到過敘利亞生活」就判斷這對父子沒有國際觀點,會是對的嗎?
 
假如你很幸運能選擇自己如何生活,也請記得所謂的「國際觀點」也是一種被吸收轉化後的成果選擇。

就像 GOOGLE 呈現給你的搜尋結果 或 F
ACEBOOK 餵給你的臉書動態牆資訊,都是經過一連串精細的篩選呈現,充其量,不過是世界的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應該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雙腳去走走,或是用手多翻翻不同的平台書籍,累積與內化屬於自己的思想價值,不偏食特定國家或個人的觀點。我想「心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自在胸豁中,成為納百川之海」。
 
arrow
arrow

    Phoebei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