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2015 智慧城市展覽」資訊時,內心期望會看見台灣技術廠商搭上正夯的「物聯網時代」議題,展示『企業能如何應用進化的科技工具,協助人們在工作與生活裡,更為便利的概念』或未來的台灣各大城市的智慧生活型態樣貌。展示的內容可能並不全都是已成型的產品,但至少能透過巧妙的[說故事策展],讓潛在買家或看熱鬧的散客能對台灣「智慧城市」發展有更進一步的期待,甚至,搭配略帶點科技風的生活樣貌呈現,讓參觀展覽的本身也能智慧化。 

想像中,希望看見類似 「芝加哥智能城市發展」或 [Intel 跟聖荷西協力打造智慧城」的企圖心或「倫敦數據化城市」的可能性數位未來生活概念;畢竟,台灣的資訊產業與工業技術發展可說獨步全球,而拜便利的行動網路基礎設備之賜,幾乎大多數使用者都逐漸仰賴手機或行動裝置服務,便利生活與提供娛樂。因此,對於台灣舉辦的智慧城市展覽想像與應用自也報以期望。

芝加哥的智慧城市發展概念

 英特爾的聰明美國計畫

 英國 UCL曾在2013年提出[2062的未來倫敦生活]


點我看更多有關<倫敦未來城市的發想 Future Cities> 

What is the Future Cities Catapult? from Future Cities Catapult on Vimeo.

事實證明:入口收票後,雖略感震驚於主辦單位仍採取最傳統的方式:「幫入場客人蓋印章」以提供當日自由進出驗證的作法,換個角度來想,這或多或少地暗示:入場後的展覽內容可能和我預期的相差很多 (這是智慧推理的設計?)。

對於臨時起意來看展的我而言,四散的廠商產品/服務展示攤位,並不容易看到 自己感興趣的區域;而部分人氣攤位的詳細資訊取閱,也不是那樣地『智慧』,內心多少在看過幾個攤位後產生失落;尤其,身為前旅遊產業從業人員,加上自己對數位工具應用的敏感性,對於會場裡,許多關於『智慧旅遊』的服務應用竟能如此不親民與未站在<使用者>本身立場發想,感到憂心與難過。

<旅遊>是生活的一部分<旅遊>是生活的一部分 <旅遊>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很多掌握智慧技術業者或想從事相關服務開發的人在會場提供各類的[做感覺]服務,但若回歸到<旅人>與<使用目的>來看,這些所謂的<智慧旅遊產品/服務>,真會是旅遊產業業者或各類自由行使用者需要的嗎? 

非常傳統的重複入場蓋章設計                                   
相信在場的企業都是業界前輩,技術能力一定比我這個純粹使用者優秀,但不論是 「智能醫療」、「長距照護」、「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智能教育」、「智能農業」或一堆「智能XX」的服務產出幾乎雷同。


參觀活動現場各家廠商的產品時,內心不斷湧現,以前看過關於『猶太人和中國人做生意的差異的故事,內容簡要為:後進市場的猶太人會在最火紅的產品上,設計往上或往下的服務,打造一條產品提供的供應鏈或是更完備的服務,將餅畫大,增加共享經濟規模;而中國人多半是打造一個又一個相同的產品,持續搶占同一個市場消費者的客群,最後只能削價競爭,成為比拼資本雄厚度的兩敗俱傷結果。
猶太人與中國人做生意的差異
這次,不論看到哪個業者所提供的[智能XX],幾乎出現清一色的產出,差別只在於我多一個按鈕,你少一個設計。認真講,產品/服務的背後有或許存在業者技術能力的差異,但,若在會場想吸引潛在買家的話(會場有買家專區的設立),是否該考慮讓參觀者更容易一目了然的差異化資訊,區隔自家產品優勢? 例如:智能門禁連結照明和空調系統,除了居家環境的建構外,若大膽一點,跟傳統飯店業者的服務結合,讓參觀者理解,如何能讓"智慧門禁卡"轉為"智慧房卡",並結合各旅客實際入住需求的滿足與智慧付款的設計,讓冷冰冰的技術,讓產品能說自己的故事,不只提高業者的曝光,也能降低現場工作人員得一次次重複敘述的困擾。
或者,智能家居與照護服務的相互結合,加上穿戴式裝置的應用,讓需要相關服務的買家無需透過小小的平板螢幕示範理解,以更餓為清楚的實體服務串連,展現優勢;並且改以即時提供電子通訊方式聯繫,取代所有業者的【惠賜名片】傳統做法,是否也將更加『智慧、有效率與環保』?

 參展的廠商大多不擅用產品/服務本身來說故事外,還有一股濃濃的[懷舊風],少數幾個智能服務還停留在非常傳統的做法,例如:把所有的相關產品與服務放在同一個 APP 裡,呼叫 APP 並啟動後,就代表著這是<智能旅遊>的未來發展。這感覺跟過去『曾在旅展拿到某某旅行社的特定產品行程宣傳單,因為想更了解相關行程資訊但又不想找服務人員,於是掃描宣傳單的 QR Code,結果被引入該旅行社的首頁』的無言情境相差無幾。(O.S. 我到今天才懂:不是把產品冠上智慧」二字,就意味著該產品=智慧的奧義。)

『企業產品想像力與消費者使用需求』的落差,讓 2015智慧城市展少見驚嘆的概念,反而,容易產生一股濃濃的懷舊風。其實,並非在業者的產品技術力不佳,而是我們對[智慧]的應用想像空間應該要更寬廣。


以下是平衡記錄
1. 知名業者依舊較會說故事:國內知名的廠商,如華碩、廣達、遠傳等企業透過清楚的概念搭配實景應用,企業的產品物聯生活主動說明串接到消費者裝置後能產生哪些效益,但較可惜的還是在現場想取得更多資訊時,還是得仰賴紙本資訊。
2. 新北市警察局資訊室開發的[愛波麗士(iPolice)]APP和現場利用鑑識闖關遊戲的布展頗吸睛。儘管APP的應用略屬單傳遞訊息,但對比其他行政主管機關的攤位設計而言,算相對活潑且也較能貼近市民需求的設計。其中,『行動保母』的資料登記服務對於<尋回走失的小孩或老人>,在手機沒有電之前,都有其作用,對於家中有失智老人的親屬來說,算是較有保障的服務設計。
3. 不只是消費端的應用,連工業與農業的智能發展都有廠商提出包含前端與後端的服務,可惜如果能在會場直接讓兩者作結合的展示,相信對於參加者來說也更容易理解和尋找到需要的廠商。
4. 傳統產業也逐漸產出[智能服務]:這次看到紡織、物流、零售等業者都加入智能服務技術設計,讓  toB 經營更順暢,未來還有機會延伸更多核心服務,真令人期待台灣服務業的未來。
 ASUS的展館是少數能讓產品本身清楚說故事的佈展  


總是期待著:是否有一天能參加<智慧XX展>時,能讓參加者感覺主辦方式與參觀感受非常地有智慧。
例如,除紙本票券外,是否還能提供電子票券的通關設計? 且這張電子票券能透過事前的資訊登錄,讓參加者能在入場後,因為 智能引導,於是快速找到最有興趣的業者,也能讓業者在設計如何參展的時候,先透過電子資料提供有興趣的買家資訊,在接洽到潛在買家時,能利用藍芽或NFC技術直接取得更詳細的資訊或聯絡者資料;若有延伸的產品/服務/元件需求,也能透過智能引導,找到相關業者。假設是隨意的瀏覽,會有智慧導覽,用自己的手機就能聽到相關的技術與應用面思考。或許,我們也需要更聰明的智慧策展,來引導和增加參加者付費入場意願。既然有資源能籌備這樣一場科技類的趨勢應用展覽,花多點心思提供耳目一新的參觀方式或讓參展的業者付出的時間與資源不要白費,應能更增加下一次的參展動機,相對來說,也能真正提供更高價值的<會展旅遊>模式,吸引來自國際的業者參與,而不是一群人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得很開心。

畢竟,智慧發展已經不再只是業者技術力的差距,也不再是科幻故事,而會逐漸有不同類型的服務連結,出現在使用者生活中,讓使用者產生無違和感的便利,所以,業者們與主辦單位應該要能落實『我傻瓜,他聰明』的設計思考,才有產業轉型與品牌服務提升的一天。

智慧工具應該要讓使用者認同:我傻瓜‧他聰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智慧城市展覽
    全站熱搜

    Phoebei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