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拖著破病到無聲的身體,在大雨中踏進今天的教室,心理其實多少有些忐忑與惶然。

儘管錯過先前的首航課程,讓我有點小遺憾,但幸好這次參加的學員數不多,可說是專業家教班等級的學習,內心相當期待能有機會跟同學和老師們做互動;最棒的是,這次的課程學員幾乎滿足了我一開始報名的心願,就是認識新朋友,除了一位久未見面的同學外,都是來自相當有趣且來自不同領域的新朋友,一起展開這一天半的奇妙工作坊課程,關於透過脈絡與現象而能『賦與意義』並且『還原行為深層的能力』。

看起來似乎很抽象的過程,但細想後發覺這比較類似個人如何在生活中練習『觀察-轉化』的內功心法,好能打通使用者經驗思考任督二脈的基本功夫-觀察與分析。透過生活周遭的現象,練習好奇地探查背後原因,進而能培養出解決現象問題的思考能力,不僵化在既有的框架中,其實過程相當有趣。 
                                                                                   

 發散到收斂的思考流程 

洞察力工作坊  

一天半的課程先進行說明觀察的訓練和重點,但因為稍晚會有實地場域的模擬訓練,所以在聽課時,有種像是準備要去遠足的雀躍。

 科學研究的觀察與現象都是從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開始:為何而來?,然後經過系統的研究做出清單列表,就是從觀察現象的初步直覺,再做有系列的研究,透過多元化背景的團隊組成,更有機會發現不同的結論與結果。 

上課流程說明

觀察是證據和推論的闡述,然而要學習區隔合理與不合理的推論需透過現象和證據的發現,同時人們也會因為目的的不同而對同樣的現象產生相異的觀察結果。從『以人為本』的行為去不斷了解與推敲背後的原因,透過合理的證據解決真正的問題,而這樣的功夫必須是經年累月進行,無法一次到位,所以要能保持對環境與人互動行為的好奇心,是老師不斷在課堂前導中強調的重點。

在課程結束後的隔日,蔡志浩老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分享『如何訓練觀察力』的10個原則,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連結了解。


觀察是......透過不同層次的思考演繹可能的需求

『洞察是需要尋求觀察與適當知識的連結』徹底敲醒我昏沉的頭腦。

34-P1170656

拆解現象的還原過程很像是抽絲剝繭去找出動機與環境的互動,追根究柢地考慮不同環節的影響。

47-P1170669  

 


 

今天要實地觀察的地方是台北車站的一樓大廳,透過不預設立場的情境,嘗試找出感興趣的現象與了解背後的原因。

 儘管一開始是沒有抱持任何目的的觀察,不過基於職業病的關係,在車站停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我還是先給自己一個功課-透過外來者的眼光來看這個我相當熟悉的場所,將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切割成不同階段,大致上可區分為:環繞大廳一圈了解情況→找個定點看看是否有感興趣的現象→找定目標跟隨步伐→作最後的檢視和集合。 

最後回到教室裡,整理自己的筆記與照片,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希望能有解析度比較高的照片使用,我還挺推薦在現場場域觀察的時候,可以用evernote來做筆記,因為可以拍照、寫資料和錄影/音,對於事後的整理相當容易。 不過工具是死的,老師也強調要能隨機應變,所以還是以自己的需求為主,完成觀察和記錄的目的重要。 

在整理照片過程裡,很有意思發現在同樣的場合,相同的時間作同樣觀察事情的成員們卻各自有著趣味的發現和細微差異,果然因為成員背景相異,所以留意的方向都不同,而且也讓我看見自己忽略的地方,果然人數少就是有好處。
 
透過同組成員的分享與跨組成員的上台互動交流,彙整出今日的台北車站在使用的意義已和過去不同,隨著商城的進駐、網路售票服務可在便利商店領取的普及和三鐵共構等改變,將過去只以功能(車站)為主要脈絡的台北車站轉移到成為生活(文化)脈絡為主的場所,巧妙地將車站轉為獨一無二的購物商城領域,而非原先是以交通轉運為車站主要功能的設計。 

隱隱然覺得透過第四階段的分析彙整後,似乎將台北車站與台鐵的某些窒礙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後發現一些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關連的問題背後是源自相同的因素,希望能透過下一次的『證據歸納』與『需求推導』替台鐵找到問題可能的解決方式。


我如何找到有興趣的現象:

1. 先從最大的視覺設計開始→族繁不及備載的商店區域、空曠卻有四個紅龍區隔的台鐵大廳

2. 跟著感興趣的疑惑走,試圖了解產生現況的原因

3.跳出框架,思考不同的人與環境互動衍生的景象

2012-09_如何做

以場地作為照片的基本分類,先簡單利用心智圖軟體整理記錄下來的現象 

 台北車站一樓大廳  隨後再透過同組成員分享各自的觀察調整最後照片的分類記錄

觀察_照片分類

最後整理的行為資訊架構

台北車站一樓大廳行為整理後  
 

第一天的授課進行其實發現透過不同的眼睛關注到的事實結果會有差異,而且讓我在同學們分享過程裡,不斷想到在網站設計的使用行為上,我們總是希望強調『一致性』,例如視覺風格的一致,功能使用的一致,和網友預期行為的一致,但一旦轉換到實體空間後,一致性反而產生認知的落差或無法驅使人們完成預期目的。
有點比較重要的感覺是,大多數企業都不太可能大陣仗作正式的脈絡訪查,而是只能讓少數人在短期間內進行,若能將今天練習的課程透過長期訓練就不難做好基本的脈絡思考,並且能藉由搜尋資訊和反應出觀察的真實價值,其實相當有趣的事情^^ 


因為無法說話,所以自備了寫字板↓

377200_460670760622500_1427903249_n    

期待進入最後收斂階段,嘗試跟新夥伴們找到腦力激盪的火花。同時我也希望在下個階段能更了解認知與行為需求的討論和互動

(>>下一篇從洞察力工作坊回歸生活最基本的好奇與觀察-收斂篇(下) )

arrow
arrow

    Phoebei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