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遊景氣的熱絡與數位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多人透過網路作為旅遊規劃的第一步,而後不論是透過社群管道或是比價,說到訂購旅遊商品的過程不外是依循著:決定地點→搜尋Google/Yahoo/Bing→論壇/社群媒體→做出選擇→透過社群做更進一步的了解→出發。然而在旅遊資訊浮濫且旅遊產品眾多的情況下,參詢的過程裡,其實會耗費很多心力,也不易得到正確的需求解答。

       在seo關鍵字廣告普及和搜尋引擎結果更加接近個人化後,更不易區分所找到的訊息是否為廣告置入性行銷或者只是單純推薦,而在智慧型裝置如手機、平板等數位工具普及度更高後,旅遊的過程裡更添加了回國後的遊記分享或照片賞析等旅遊記錄,甚至當打卡成為基本的旅遊工具使用時,所謂的旅遊分享已經從『即時』轉換到『隨時』的境界。

‧隨時隨地分享旅遊的需求
‧隨時隨地分享想旅遊的心情
‧隨時隨地分享要找哪個旅遊行程的念頭
‧隨時隨地分享找尋/諮詢/使用某旅遊服務的心得
‧隨時隨地分享旅遊當下的地點/照片
‧隨時隨地分享旅遊後的紀錄

這些旅人想完成旅行的過程裡,是否看到了21世紀的旅遊服務可以從哪裡下手呢?
 

      透過愈來愈多元化的數位工具載體,『旅遊』的市場需求也逐漸轉換,從『行程設計的製造』思維,轉向為『服務科學』思考。不僅僅是體驗行銷的擴張,更應該轉為從旅遊使用者→亦即旅人本身的需求探索,轉化現有的旅遊行為銷售。

     不同的載具-網站、手機、平板等曝光平台是否也能在其中找到一種新的切入點?透過取得使用者的認同,而獲得市場的利潤呢?

 

     使用者的行為其實區隔了載具該被賦予的預期,例如網站大多是透過桌上型電腦的瀏覽,桌上型電腦移動不易,但操作繁複性的功能較容易;而手機因為隨時隨地都會帶在身上,但螢幕較小,鍵盤操作方式相對電腦萊講較不便利,所以當旅人透過手機想進行的旅遊行為使用就不同於電腦畫面的操作;平板的功能和便利雖介乎兩者之間,但其實平板貝預期使用的行為結果也不同於手機或電腦,所以在資訊的呈現或功能使用上也當有不同的思考,而今日旅遊的市場服務又是否能有新氣象呢?

 

     在LukeW Ideation 的Mobile First中清楚摘要不同的載具特性,而依照載具的功能規劃不同的內容提供,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是當然不讓的法則。而先前透過Amazon的案例參考--購物網站於行動裝置上的行動網站與App策略,讓我有了一些啟發。

 

arrow
arrow

    Phoebei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